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

链接地址:

http://eertc.gzhu.edu.cn/

机构简介:

  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是我国最早开始隔减震工程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也是国内唯一一个专门研究隔减震技术的实验室。中心始建于1994年,1996年被评为广州市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997年被建设部指定为抗震科研基地和隔震减震产品检测基地,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地震工程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2005年被评为教育部工程抗震减震与结构安全重点实验室,2006年通过了中国计量认证(CMA),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7年起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12年建立了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13年获得教育部“结构隔震与减震(振)控制”创新团队称号,2017年获得教育部“结构隔震与减震(振)控制”创新团队滚动支持。中心负责人是我国著名地震工程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主任。经过20多年发展,中心在负责人周福霖院士带领下目前已建设成为一个研究特色鲜明、人才团队强大、研究成果显著、工程经验丰富、试验硬件先进、学术交流活跃的国内一流隔减震科研机构。

  中心目前有工程隔震、工程消能减震、工程振动控制和工程抗爆四个主要研究方向;现有固定科技人员4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周福霖院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谢礼立院士),国家“***”领军人才1人,科技部创新领军人才1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10人,研究队伍中90%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博士、硕士学位,研究队伍涵盖了隔减震、抗震、抗风、抗爆、健康监测等涉及结构安全的所有专业研究领域。

  近年来,中心在地震工程的前沿领域——隔震与消能减震控制技术取得显著的成就,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相关成果与研究能力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取得了较大影响力和较高声誉。近年来,中心共获国家科技奖励6项,省部级科技奖及其他政府奖励34项;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其他省部级项目40余项;出版专著37部;编制国际/国家/行业等标准54部,其中包括我国第一部《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程》、我国第一部隔震支座产品标准《建筑橡胶隔震支座》以及世界第一部隔震技术国家标准《建筑隔震设计标准》等;获颁技术发明专利近50余项;开发软件产品10余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中300余篇。

  中心一向注重紧跟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积极为国家建设、社会各界提供科技支撑服务。中心主持研究设计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层间隔震工程北京通惠家园,主持研究设计了世界第一高电视塔广州塔的地震与风控制系统,主持研究设计了采用隔减震技术的桥梁世界最长项目─港珠澳跨海大桥工程的隔震减震项目,共获得“中华之最”14项。

  经过前期建设,中心已成为科研用房充足、仪器设备先进、配套设施完善的国内一流的减震控制与结构安全实验室,并被美国国家地震研究中心代表团评价为“在美国也属先进的实验研究中心”。中心目前拥有2000平方米办公用房及6000平方米的试验大厅。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心正在建设新的实验大楼,新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达2万平米,总投资约3.56亿元;新实验室拥有4000平方米办公用房及16000平方米试验用房,其中实验大厅宽15m+9m,长48m,净空13m。实验室仪器先进,装备齐全,拥有国内第一套大吨位高速度长行程的压剪试验装置,美国MTS公司生产的3m*3m的三向六自由度模拟地震振动台,1500t电液伺服压剪实验系统,200吨液压加载系统试验成套装置和徐变试验系统,三通道液压伺服试验系统,100mm直径的一级空气炮和Φ40mm的Hopkinson杆,高性能数值计算中心等先进仪器。

  中心是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结构隔震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是国际地震工程学会的单位成员,亚洲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联合体成员单位,国际隔震消能减震控制学会创建成员单位,与美国、日本等国和台湾、香港地区的有关机构有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心是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抗震试验研究中心,已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